top of page

 

代窯

​陶瓷收藏、樹酯、相紙、錄像

裝置尺寸

2025

 

生產年代約介於40’-90’,主要(但不限於)在鶯歌地區製作的裝飾陶偶(ornament),相比碗盤、仿古陶瓷、(苗栗)西洋瓷偶等……在台灣陶瓷系統所受著墨較少­。也許是因為當年這類陶瓷物件多受國際外包、出口為主,在題材和審美上較欠缺本土連結;工藝也多因循,創新不足。國內流通時,又經常作為遊戲獎品,導致在價值感上難以提升。最後隨著九零年代後的產業轉移、流行改變、材料更替,曾經普遍存在尋常人家櫥櫃、床頭的這些裝飾陶偶也逐漸從集體記憶中消聲匿跡。

當我在千禧年左右初步在跳蚤市場接觸這些台灣陶偶時,它們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定位,雖然有些年份卻也不夠老,造型有趣但也說不上精緻。在不了解它們的價值之前,吸引我的是它們獨特的年代氛圍還有一股錯位的幽默感。過去在東亞的陶瓷系譜中,相對較缺少獨立性的雕塑(偶),如今我們於博物館常見的東方古代陶瓷經典多為實用器具如餐廚具、瓶盆、文具等,偶有雕塑突出者也先依附功能;少數例外的“偶”多為宗教塑像或是陪葬明器等與日常賞玩稍有距離。然而在西方的陶瓷發展卻很不一樣,純粹為了生活情趣存在的陶瓷雕塑(figurines)出現頻繁許多,工藝與規模也都相對驚人。

在西方最先研發出瓷器配方的麥森,以及以麥森為中心開枝散葉的高級歐陸陶瓷廠們,其受王公貴冑扶持的背景,自然地使其在題材與審美上以上流品味為主。在作為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產能的擴大與成本價格的下降,以及帝國的全球市場將原本遠離經濟核心的史塔福郡地區(Staffordshire)推向世界陶瓷中心。中產階級的興起擴大了消費基礎,主力消費族群的改變,史塔福郡的陶工們一邊模仿傳統的上流品味之餘,轉而也為與自己階級相仿的鄉親創作,更加緊貼生活時事且百無禁忌,可以說史塔福郡陶瓷實現了裝飾陶偶(figurines)的平民跟普世化。雖然今日回頭來看,史塔福陶瓷常有工藝潦草、拙鈍之感,不似我們通常想像的歐洲陶瓷那樣的極致精美,品味高雅。但卻也是在煙火俗氣之間飽含庶民的真誠明快,還有那昭著的英式幽默。史塔福陶偶在後世評價逐漸超越單純的家居裝飾,也因為其保留了一段時代景觀,被視為是一種媒體,替英國維多莉亞時代留下另一種見證。

隨著戰後全球政經局勢重新洗牌,陶瓷工業在世界各地追逐更低成本的生產基地。光復之後積極將自己打造成世界工廠的台灣,在擴大陶瓷生產的同時也隨著身分認同在不同的陶瓷傳統之間調撥著砝碼。台灣的裝飾陶偶從來就是一種現代化產物,明顯移植(學習、拷貝)西方的工藝、題材與美感。其產品的商業屬性,微妙的精神語彙都可以回溯其於歐美地區的祖輩,甚至是曾經有著雷同分工位階的遠東與南美的前輩。移轉到台灣的裝飾陶偶隨著成本、技術與時間差,經過更深層風土品味的浸泡,逐漸演化成為西式裝飾陶偶在某個全球南方生產基地的變種,一種「亞型」。這些台灣裝飾陶偶特有的──與其產品定位相應的品質──漫不經心/將就即可、可愛/壞品味、拙趣/粗糙,如今再經過時間濾鏡被鑑賞為「台式品味」。從歷史看去,陶瓷工藝似乎一直處在從外地移植、模仿再本地化,之後再成為下一手的模仿對象的循環之中,因為陶瓷或許是人類創造的「文明物」中最能跨越文化差異,將各種脈絡不分先後裡外“疊加”成為自身傳統。這些早期在台灣製造的裝飾陶偶其實也提示了台灣與世界的連結也許往往藏在意外之處,所謂的地方(民族、國家)特色往往不過是多種外來力量交錯施加的暫時性成果。

(本展覽受新北市美術館委託製作;創作計畫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

 
 

 

目錄 (羽族、水族、森林、王國、農場、寵物、奇幻、紀念)

樹酯

​尺寸各異

2025

 

 
 

 

模具的模具

單頻道4K

11分鐘42秒​

2025

(線上版本將在未來更新)

 

 

 

toss.slot.crack

相紙

​尺寸各異

2019-2025

​更多系列請前往 toss_slot_crack

 

 
 
 

Update:13.JUN.2025  

2025 © Wu Chuan Lun Studio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