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ebris

噴墨相紙、水晶裱褙(壓克力、鋁框)

2011-2020

2001年雙子星大樓倒塌,2004年南亞海嘯,2011年日本311災變,透過媒體撥送一片狼藉的現場,建築瓦礫、廢棄難辨的人造產品覆蓋在泥流與灰塵之中。殘骸、碎片、廢棄物是我所見的21世紀開端形象。“Debris”泛指在災變意外後所剩下的殘餘,並且多為人造。直觀上,可以視為對這系列作品的造型描述。並透過這一字,進一步提問當代“物(產品)”在數位與實體隨著能用或不能用而轉變的身份。

 

作品形式為使用3D繪圖軟體,直接建模出不具現實使用意義的殘骸化3D模型,跳過實體生產,保留最終運算的影像。將產品生命史中設計(前端),製造(過程),丟棄(終結)的流程重新排序,讓初始無異於終結,“成為無用的殘骸”即是製造的意義。

 

看似繪畫的畫面,於軟體內操作的過程近似雕塑,然而最終剩下的卻是一張相紙──記錄了各式材質模擬和光影渲染,用影像抹平物質,壓縮身體進入二點五維度。凸顯3D軟體/影像作為一種工具/材料的純粹性,對應屬於今日的視覺經驗。

<Debris>2011起至今陸續發展出數個子系列。為了避免落入形式的慣性而緩慢的製作,每一個階段也重新探問Debris的意義。

 
 
Debris_Taitung

 

​山海教我的事

2021

在台東駐村的兩個月期間,我取樣石頭的造型、紋理,以照片建模,在抽象具象之間拼貼虛擬跟實景。那些礁石經過電腦演算和填空被鑲嵌在破碎的多邊形裡,乍看突兀卻又合理,彷彿某種自然幾何的整體歸納。構圖平衡了3D介面的上帝視角和立於土地一方的視覺經驗,揉合各種感官接收到的溼、躁、颳、吹,以及從記憶中自然湧出的風景畫類。

在台東駐村的時光,雖然舒適卻也難免因為要認識環境又要生產作品而不安,最後因為疫情警戒行動受限,意外地從焦慮變為無奈卻又釋懷。在這裡的創作也回到了某種舒適圈。但這種不刻意強勢進取、不急著大改大變的步伐就是台東的山海教我的事。

 
 
 
Debris_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