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ris
噴墨相紙、水晶裱褙(壓克力、鋁框)
2011-2020
2001年雙子星大樓倒塌,2004年南亞海嘯,2011年日本311災變,透過媒體撥送一片狼藉的現場,建築瓦礫、廢棄難辨的人造產品覆蓋在泥流與灰塵之中。殘骸、碎片、廢棄物是我所見的21世紀開端形象。“Debris”泛指在災變意外後所剩下的殘餘,並且多為人造。直觀上,可以視為對這系列作品的造型描述。並透過這一字,進一步提問當代“物(產品)”在數位與實體隨著能用或不能用而轉變的身份。
作品形式為使用3D繪圖軟體,直接建模出不具現實使用意義的殘骸化3D模型,跳過實體生產,保留最終運算的影像。將產品生命史中設計(前端),製造(過程),丟棄(終結)的流程重新排序,讓初始無異於終結,“成為無用的殘骸”即是製造的意義。
看似繪畫的畫面,於軟體內操作的過程近似雕塑,然而最終剩下的卻是一張相紙──記錄了各式材質模擬和光影渲染,用影像抹平物質,壓縮身體進入二點五維度。凸顯3D軟體/影像作為一種工具/材料的純粹性,對應屬於今日的視覺經驗。
<Debris>2011起至今陸續發展出數個子系列。為了避免落入形式的慣性而緩慢的製作,每一個階段也重新探問Debris的意義。
匿名_亞馬遜
2022-2023
我經常質疑自我是否真的熱愛大自然?城市太舒適,作為一個都市人的我已經很難再將大自然視為人類的烏托邦;但我對它好奇和著迷,就如一種令人發自內心欽佩的異國文化。
回頭瀏覽在雨林製作的照片建模,存在於飄渺記憶中的空氣、光影、氣味以數位碎片的樣子再時刻重現……再“登入”。參考了東方式的“冊頁”,每幅作品都以我在雨林中收集的某一植物、物件或場景為重心。以數位模擬自然並不是這系列創作的目的,而是試圖找到兩者之間的交匯點,或像是一種 déjà vu。